一、基本情况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点瞄准建设交通强国战略,适应创新性国家建设需要,立足于服务国家及区域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科技攻关对高层次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学位点产教融合优势,培养具备解决交通运输相关领域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实施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学位点涵盖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等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学位点现有行业教师92人,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项目入选者9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18人次、省级人才29人次,聘任了79名高水平行业导师。形成了以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十佳导学团队和山东省优秀导学团队为代表的一流团队队伍。
学位点拥有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2023年作为牵头单位获批)、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2022年作为参与单位获批)、公路隧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2年作为参与单位获批)以及山东省智慧交通重点实验室等10余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搭建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学位点建立了“以党建思政为引领,以工程需求为导向,以交叉创新为手段,以产教融合为根基”的全方位“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分类选拔-多元考核-综合评价”的质量保障体系。牵头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2022年),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教育类)2项(2021年)。近三年培养研究生在全国“互联网+”、挑战杯比赛中获得金奖1项,银奖5项,获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等省部级奖励12项,获得国家一级学会、协会竞赛奖励44项。
二、人才培养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满足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科技攻关项目所需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2.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
采取全日制学习方式,普通专业硕士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4年;普通专业博士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6年;普通专业硕博连读学制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7年。
3.培养方式
1)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相结合培养方式。
2)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交叉、工学交替培养。
4.课程设置及学位要求
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强化实验实践类、研究方法类、技术发展前沿类等课程的设置和全英文教学,构建体现专业学位实践创新特点的课程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一般16学时为1学分,实验类课程32学时为1学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3学分。所有课程教学计划(除前沿讲座外)原则上应在一年内完成。申请学位要求应修总学分≥16学分,必修学分≥12学分。
5.专业实践
学位点通过与川藏铁路公司、中国中铁、上海市政设计总院、山东高速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基地34个,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行业教师79位,全面参与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以及答辩过程。
6.培养环节其他要求
1)实行中期考核制度,在学业中期全面考察研究生思想品德及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着重检查公司产品计划实施情况,执行15%的暂缓通过率,督促研究生按期完成培养计划。
2)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指导员工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实践创新、自主创业等。
3)鼓励员工出国交流、联合培养、合作研究、海外课程学习、高端论坛、暑期学校、出境参会等,获得国际化经历并认定海外学分。
三、专业实践
近三年依托川藏铁路、京台智慧高速公路、济南地铁、青岛地铁、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共组织专业实践活动30余场次,覆盖全部专业学位研究生。贯彻以解决工程难题为导向的公司产品理念,注重采用案例教学和场景教学模式,鼓励研究生从工程难题中提炼论文选题和研究方向,强化实践环节管理。以创新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为考核标准,组织导师团队对研究生专业实践成果进行评价。
四、团队队伍
1.本类别专任教师队伍规模、结构及实践经验情况
学位点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项目入选者9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18人次、省级人才29人次,并包含计算机、软件、机械、材料等交叉学科团队8人,形成了一支知识、年龄以及职称结构合理的团队队伍。并本学位点专任教师立足交通运输领域“强实践”的特点,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长期扎根重大工程一线,在一系列重大工程中解决理论和技术难题。
2.专任教师选聘、培训、考核制度及实施情况
本学位点严格按照《太阳成tyc33455ccwww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开展申请招收研究生人员认定工作。根据《太阳成tyc33455ccwww关于加强和改进教职工多元考核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太阳成tyc33455ccwww岗位考核评价标准》等规定,开展专任教师考核工作,将教学、科研和学院服务工作纳入考核范围,牢牢把握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学位点把导师培训、公司产品质量作为导师遴选和职称晋升的重要考核指标。在校、院、系组织的博导培训中,本学位点专任教师累计50余人次参与学习。
五、科研水平
学位点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在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与灾害防控、交通基础设施路基服役状态评估与保障、综合智慧交通系统构建与信息化服务等方向开展科研攻关,取得了一定进展。
近三年,研究成果获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2020年唯一技术创新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等科技奖励24项。学位点教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020年度)、2022年度科学探索奖、中国青年科技奖(2020、2022年度)、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成就奖(2022年度)、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钱七虎奖(2020年度、2022年度)、等国家及省部级个人奖励8项。牵头建设“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共建“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公路隧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牵头建设山东省智慧交通重点实验室。
六、校企合作
学位点注重产教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实现专业学位案例教学无缝衔接。太阳成tyc33455ccwww-山东高速集团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首批“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通过产教融合实现课程改革、工程服务、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科研实践成果在川藏铁路、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等几十项重大工程中发挥了科技支撑与安全保障作用。
学位点采用校企合作“双导师”或“导师团队”开展教学和研究生指导,校内第一导师全面负责,校外导师共同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企协同制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承担教学任务、建设教学资源、开展专业实践,企业全程深度参与公司产品。近三年,企业教师主讲或参与《车路协同感知实验》等5门实践类专业课程。此外,还设立“稷下风讲坛”等专题讲座,定期邀请国内外行业和企业专家进行讲座,近三年,共举办近150余次讲座。
七、质量保障机制
学位点成立了专业学位教指委,由培养单位高水平学者和行业专家组成,实施质量监督和保障。配备了由副经理、副书记、教学秘书、研究生辅导员等组成的专职研究生公司产品管理队伍,保障研究生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有序开展,充分保证公司产品质量。
公司高度重视研究生权益保障和满意度调查工作,依托校团委“权小益”微信公众号,健全研究生权益反馈制度和机制。成立研究生会员工权益保障部,加强研究生和学校职能部门的沟通交流;每年开展研究生思想、生活、科研满意度情况调查,由辅导员带领研究生会设计调研问卷、组织专题座谈,开展科研压力、奖助制度、心理、思想状况等专题调研,为研究生思想教育开展提供详实的数据材料和工作指南。
八、典型案例与特色经验
学位点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大特色、高点定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太阳成tyc33455ccwww“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坚持“交通强国”需求导向,大力加强交通运输专业内涵建设,促进专业特色发展。
1、推进主动招生,探索优质生源结构多元化
坚持多样化宣传招生模式,广泛接受优质生源。每年积极开展暑期夏令营、走进实验室等活动,扩大学科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导向,积极招收跨学科及交叉学科研究生。
2、校企联合培养,协同优化产教育人新模式
坚持探索“1学院+1技术研究院”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学位点引入企业共建学院和技术研究院,实现科研成果“一站式”转化,助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反哺人才培养。
3、坚持实战育才,以党建铸魂引领实践创新
学位点坚持以党建促科研,以重大项目为引领,积极推进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提升研究生理论转化能力,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九、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本学位点在各项工作中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问题和挑战。
1、多学科交叉和智能化提升空间较大
学位点积极招收跨学科研究生,但目前占比仍较低,学科交叉程度仍有待提高。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智能化等相关学科人才不足,不利于交通运输专业的智能、绿色、数字化转变。
2、国际化培养水平有待提升
本学位点建设有8门全英文/双语课程,拥有1年以上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比达到46%,基本满足研究生国际化能力培养需要。但近年来开展国际化交流活动不足,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支撑不够。
针对上述问题,学位点将采取以下措施:
1、推进学位点现代化建设工程,专业智能化赋能
立足专业前沿发展趋势,积极推动智能化技术在交通运输专业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应用。如:引进交叉学科人才、凝练学科交叉研究方向、建立智能化科研实验室等。通过智能化建设,提高学位点的整体竞争力。
2、实施研究生国际化提升计划
推动教师和联合培养员工互访,以科研合作为核心推动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拓展国际交流和学习途径,提升研究生国际胜任能力;引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结合,引进国际学术大师开展授课与讲座,引进高水平国外兼职教师和青年教师。
十、意见和建议
1、鼓励学科交叉,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交通运输专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公司产品工作。应积极推动跨学科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学术视野,丰富学术资源,推动交通运输专业科学创新和技术突破。
2、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实践环节,推进多元化评价改革
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的充分实施,大力推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开展充足的实践课程及实地科研项目。改革以论文为成果考核的评价模式,推进以发明专利、技术报告、技术标准、新产品、新装置等为考核指标的多元化评价。
3、加强国际化建设
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寻求国际联合培养合作伙伴,推动本土研究成果的国际化传播和应用。同时,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将国际交流活动纳入公司产品评价体系。